学校首页

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数字经济时代职业者人文素质构成分析”学术讲座

  • 2025.07.05
  • 教学科研

2025年7月3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成功举办以“数字经济时代职业者人文素质构成分析”为主题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我院资深教授张斌博士担任主讲嘉宾,张老师主持,全体教师积极参与。

图1:讲座现场

                                                                      图1:讲座现场

张斌教授以“数智时代的人文挑战”为主题,阐释了数字技术对生产力和教育的影响、人文概念的发展和反思、教育现状与人文问题的探讨、人文的表现与理性的存在、马克思视角下的人的社会关系与理性、人类生产力发展进程及其影响、数字化构建下的算法求职困境、数字化时代下的主体性挑战与变化、数字社会下的人类优势与挑战、劳动分工与生产力要素的根本性变化、数据技术替代风险与全球行业发展、数字时代下的情感与创新思维危机、数字化时代下的市场边界与文化多样性,并进而引出人文主义传统根基的重要性与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文明形态的转型阵痛。

图2:张斌主讲

                                                                            图2:张斌主讲

在青年教师沙龙环节,首先,青年教师就脑机接口的出发点、服务对象以及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进行提问。张斌教授指出,在前三次产业革命中,人类是绝对主体,技术虽为人类进步设计,但实际应用可能偏离初衷。以自动驾驶为例,无法保证零事故率,芯片植入人脑可能会引发认知偏差或未知风险。青年教师因此也深刻认识到技术变革正带来异化和挑战,因此需正视这种不确定性。其次,青年教师还基于人文共识,对智能机器制造的限制和红线问题进行了提问,设定技术是否有望能够在生活、情感、道德等领域设定不能跨越的边界。张斌教授指出,教育者应该坚守培养“人文情怀”的核心使命,工具由人来设计、程序也由人来编写,首要的就是要保障“人本身无问题”;技术是否失控现在也尚无定论,但当前应着重强化人文教育。

最后,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梁伟莹作总结发言,指出本次讲座内容系统、流程规范,形成了“报告—主持—互动”的良好闭环,并且充分肯定了主持人张乐老师的准备工作与现场调度能力,并为后续的讲座活动提出了几点期许。其一,因新老师的不断涌入,需延续“以老带新”的思政教师沙龙模式,促进碰撞交流;其二,升级讲座活动场地,期待更进一步打造正规化学术交流环境。

(撰稿人:陈昊      审稿人:孙贵平)

Baidu
taptap体育官网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