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卢兴钦:职业本科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原则

  • 2024.06.28
  • 本科职教

职业本科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原则

卢兴钦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教职成厅〔2021〕1号)中提出,设置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需有科学规范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其应具备的条件之一是“校企共同制订”。因此,职业本科高校在开发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以体现校企合作特征。

一、主体:“双元”育人

职业本科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应突出企业的特殊地位,遵循学校和企业“双元”育人的原则。

在起草方案之前,学校要先开展专业调研,广泛听取人才培养各利益相关方(包括行业企业、一线教师、毕业生、在校生等)的意见和建议。其中,企业所能提供的,是关于区域产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结构(包含层次及数量)、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等方面的最新信息,这些将有助于明确本专业面向的市场环境,从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

在方案的起草团队中,企业的人员需占据一席之地。他们负责提供特定的行业和工作岗位对应的职业能力要求,作为构建课程体系的重要依据,以及明确企业方所能提供的资源和条件,为方案的实施提供保障。

在方案审定和发布后,企业不仅要作为育人主体去执行人才培养方案,比如参与制订教学计划、合作编写教材或者承担授课任务,还应成为监督者和评价者,监督和评价方案的实施情况。企业对毕业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反馈和评价,可作为判断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效果的重要依据。

二、目标:供需匹配

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与社会职业紧密相关。2022年教育部发布修订后的《职业教育专业简介》中,将原来的“就业面向”改为“职业面向”,意味着更加明确职业教育各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要求职业教育各专业所培养的毕业生不仅仅是流向就业市场,还要与特定的职业和岗位需求相匹配,从某种意义上说有就业质量方面的要求。

职业本科教育服务的是区域发展和行业产业,为实现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在最初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就应将区域发展和行业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以产业人才需求侧与人才培养供给侧对接为目标,预测行业企业对于所需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及时根据一线职业岗位资格标准以及新的技术技能要求调整人才培养规格,保持人才培养方案的前瞻性和预见性,为人才产出与人力资源需求相匹配提供重要保障。

同时,根据各个专业的特点,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入“岗课赛证”融通、专创融合等元素,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其顺利转化为职业人做好准备。

三、关键:能力为重

职业本科的专业设置和建设要与地方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其中一个体现是其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以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实践问题为主要任务。因此,职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一个关键点,是秉持能力为重的理念,围绕解决工艺改进、技术升级和创新等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来构建课程体系,杜绝“因人设课”的现象。

基于这一理念,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应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在课程设置中将行业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将企业工作任务和项目融入教学内容。在教学进程总体安排中规定部分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大部分实践性教学环节由企业承担教学,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和考核有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要求将课堂“搬到”企业,使学生能以学徒的身份进入企业的工作场景,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开展技术试验、产品研发或者技能训练。同时,以校企联合建设的实训、实验、实习场所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保障。要顺应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趋势,将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仿真等前沿数字技术的运用也纳入方案实施的保障体系。这种方式将教学情境与工作场景相融合,再借助数字技术的赋能,将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总之,职业本科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方案,应通过遵循上述设计原则,实现校企共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过程,达到校企协同育人、专业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相匹配、教学情境与工作场景相融合的效果,使学校逐步建立与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

Baidu
taptap体育官网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