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兴钦:新形态教材建设: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新形态教材建设: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卢兴钦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建设一大批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国家规划教材,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新形态教材建设成为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所谓“新形态”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表现形式可能随着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这类教材可以通过职业能力导向的内容设计强化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借助动态更新的技术手段适配实践教学的需求,依托校企合作的开发机制落实产教融合的要求。因此,新形态教材建设成为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凸显职业教育的职业性
新形态教材已然成为职业能力培养的关键载体,可以满足《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中“对接主流生产技术,注重吸收行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要求。它以职业能力标准作为内容设计的核心依据,突破传统学科知识体系框架的限制,直接与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实现精准对接。具体而言,活页式教材凭借其模块化编排的优势,能够依据行业技术的迭代更新,及时地对学习单元进行动态替换或增补,确保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始终保持同步更新;工作手册式教材以工作流程为贯穿主线,将真实岗位操作规范、安全标准以及技术要点等要素有机嵌入其中,有利于学生的职业素养养成;而最新涌现的融媒体教材则通过整合视频、三维动画等多元化的资源,以可视化的方式直观呈现复杂设备操作流程与工艺细节,有效降低职业技能习得的门槛。
二、适配实践教学的需求
新形态教材为实践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契合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对教材所提出的情境化和灵活性的要求,符合《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中“注重以真实生产项目、典型工作任务、案例等为载体组织教学单元”的导向。其中,在动态更新机制方面,活页式教材允许教师依据区域产业特点,灵活地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从而能够适应差异化教学场景,确保教学内容与区域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满足不同地区、不同产业对技能人才的个性化培养需求。在虚实结合训练方面,融媒体教材集成AR/VR技术,能够模拟机械维修、化工生产等高危操作环境,有效解决了传统实训面临的成本高、风险大等诸多难题,让学生在安全、低成本的虚拟环境中进行反复练习,通过“做中学”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实践技能水平。在提供即时反馈方面,通过嵌入式二维码链接在线测试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自我测试,实时验证自己对技能的掌握程度,教师也能够根据学生的测试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真正推动“教学评一体化”,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落实产教融合的要求
新形态教材正在成为推动产教融合落地生根的关键纽带,落实《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主动吸纳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教材开发”的重要部署,其开发机制本身即是产教融合实践的深度拓展。其中,在开发主体方面,可以实现“双元”格局,企业工程师凭借自身在生产一线积累的丰富经验,为教材开发提供精准的岗位技术规范以及极具参考价值的实践案例,而学校教师则充分发挥其教学专长,负责将这些源于生产一线的素材进行有效的教学转化,从而确保教材内容紧密贴合实际生产需求,真正源于生产一线。在资源建设方面,校企携手共建共享,联合开发一系列配套的信息化资源(例如企业的真实项目案例库、设备操作视频等),能有效打破以往学校教学资源与企业技术应用之间存在的壁垒,实现双方资源的优化整合与高效利用。在教材的持续迭代更新方面,逐步建立企业深度参与教材修订的常态化机制,保障教学内容能够紧跟产业升级的步伐,实现同步发展,为培养出更契合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提供坚实支撑。
总之,新形态教材在内容设计、技术手段、开发机制等方面的突破,有助于推动职业教育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型,从“理论教学”向“情境化实践”延伸,从“学校单一育人”向“校企‘双元’育人”拓展。随着技术迭代与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新形态教材将持续创新表现形式,未来需进一步完善教材动态更新标准,强化AI等技术赋能,深化校企协同开发机制,为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提供更稳固的基石。